以問題為導向,加強食品安全問題的研究
——市食安聯召開2015年(第一期)食品安全研討會
新年伊始,為更好的為會員單位做好服務工作,由市食安聯主辦,惠氏營養品(中國)有限公司協辦的“2015年(第一期)食品安全研討會”于1月9日至10日在上海舉辦,為使研討會更有針對性,事先經過充分調研,梳理了當前本市食品安全中存的7個方面主要問題,特邀請了國家食藥監總局、國家衛計委、國家食品風險安全評估中心以及市食藥監局有關領導和專家在研討會上作了主旨演講,來自市食安聯的會員單位和有關食品企業共130余人參加了研討。
研討會首先由市食藥監局食品生產處宋慶訓博士作了“食品安全信用等級評定和分類監管”的演講并對即將出臺的《食品及食品添加劑生產企業食品安全信用等級評定及分類監管辦法(以下簡稱“監管辦法”)》進行詳細的介紹,他從“食品安全信用等級評定、產品風險等級劃分、分類監管頻次要求”介紹了“監管辦法”的整體結構,并對“監管辦法”的基本內容,15大類66小項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解讀,同時,對等級劃分、等級評定標準、等級評定程序一一作了介紹。國家食藥監總局食品安全監管二司劉洪彬處長作了“流通流域監管與社會共治”的演講,介紹了食品流通監管的主要內容,監管工作主要法律依據、技術性法規、監管的主要手段,當前食品流通行業的主要特點、食品流通經營領域食品安全形勢、流通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監管工作面臨的主要困難、基本要求以及強化監管工作的思路和當前食品流通監管需關注的問題。國家食藥監總局食品安全監管三司劉松濤處長作了“食品安全風險交流預警”的演講,介紹了關于風險交流與風險預警的概念、法規依據、現狀與發達國家和地區風險交流工作的主要做法;介紹了國內外當前預警發布的方式,包括“國際食品安全網絡(INFOSAN)、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RASFF)、美國FDA-預警類型以及總局的一些探索和工作進展。下一步工作要點:加強立項研究、加強國外預警工作研究和國內現狀調研、制定預警工作規范和強化預警信息收集、發布消費提示、風險警示;推動食品安全風險預警系統項目建設、選擇重點食品品種研發預警模型、完成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工作規范;建立風險預警專家隊伍和系統內工作體系、加強預警分析研判和做好預警發布解讀。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嚴衛星副主任作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演講介紹了食品安全標準的概念和作用,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應用、范圍、職責分工、管理規定;食品安全地方標準、食品安全企業標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制定修訂程序、食品安全標準規劃(2011-2015);主要任務:全面清理整合現行食品標準、加快制定和修訂食品安全基礎標準、完善食品生產經營衛生規范、合理設置食品產品安全標準、建立健全配套食品檢驗方法標準、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管理制度、加強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宣傳貫徹實施、開展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相關研究、提高參與國際食品法典事務的能力;下一步工作安排:推進實施《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十二五”規劃》、標準整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2014-2015)、標準貫徹實施與跟蹤評價、提高標準管理能力完善公開透明管理制度、提升標準制定修訂的科學基礎、專業機構、專業隊伍、加強對各地食品安全標準工作的指導。國家衛計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與衛生監督局張旭東處長作了“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管理”的演講,介紹了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的法律依據,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新資源食品、保健食品不得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標準,介紹了公開透明的標準制定程序:立項、起草、審查、報批和公布。對《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制定及備案指南》進行了解讀,指出,在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標準時,對與安全有關的質量指標應加以考慮,包括:間接導致食品安全風險的指標,如部分食品的水分指標;重要產品的特征性指標,如食醋的總酸指標,特殊產品應有的營養要求,如乳酸飲料的乳酸菌數指標以及在生產加工、貯存、運輸等過程中的特殊要求。還介紹了重點考慮設置指示菌的情況,與消費者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同時消費量大、消費頻率高的肉類制品、糧食制品和兒童消費量大的即食食品,即食食品(生制品或熟制品),無需進行進一步加熱處理的食品,食品中含有較高利于細菌生長的物質。食品安全標準立項需要考慮的問題:要通過標準的執行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還提醒關于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工作的思考,應嚴格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立項范圍,避免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交叉重復,理清食品地方標準與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的管理關系,規范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制定原則和程序(風險評估的科學基礎、各項指標有充分的技術依據),履行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備案程序,開展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的跟蹤評價工作。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標準三部韓軍花副主任作了“我國食品標簽標準體系及主要技術內容介紹”的演講,介紹了我國目前有關的食品標簽標準:《GB7718-2011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28050-2011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GB13432-2013預包裝特殊膳食用食品標簽》的基本要求與基本要求的主要變化,并對直接向消費者提供的預包裝食品標簽標示內容及添加劑的標示進行了詳細解讀,并提示消費者,2013年生產的產品,已強制標示營養標簽,市場調查顯示,乳及乳制品標示比例較高(98%以上)且合格率高;大企業生產的食品標示較好;在企業標示的同時,如何讓消費者正確理解和使用營養標簽,科學選擇食品,是工作的一個重點,目前中國已經通過各種媒體(電視、網絡、報刊、雜志、海報、宣傳畫等),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宣傳活動。今后的工作重點: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教育和技術支持,保證其實施能力的提高,開展對消費者的教育,倡導全民理解和使用營養標簽,收集標簽實施過程中的意見和建議,為標準的更好理解和執行提供依據,借助美國、加拿大的經驗,對營養標簽實施效果進行評估。標簽標準與國際和其他發達國家接軌,食品標簽工作細致、繁瑣;目的是保證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是消費者了解產品的重要手段,食品標簽與產品質量同等重要,所以要重視食品標簽,但比產品質量更容易發現瑕疵;進一步的發展是使食品標簽逐漸細致、明確。市食藥監局顧振華副局長作了“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演講,對“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依照相關規定建立和保存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存、銷售方面的信息記錄,并通過記錄對食品的生產經營、流轉過程和所處位置進行追蹤的制度”進行解讀;介紹了“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意義和法律依據;食品安全追溯建設的框架、實施范圍、食品安全追溯平臺、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基本職責、食品安全追溯的電子檔案、基本信息、消費者知情權保護、法律責任;追溯體系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應用,尤其對上海世博食品安全保障體驗,從上海世博食品供應情況、食品安全保障技術、追溯體系以及食品安全保障取得的成果”。會議最后參會者和主旨演講的嘉賓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交流,與會者反應良好。
市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兩個專業委員會近期成立
市食安聯于2013年10月21日成立,根據確定的組織架構,為了便于各會員單位開展工作。決定成立六個專業工作委員會,在市食藥監局的關心和支持下,經廣泛征求意見、并與會員單位多次協商,2014年12月下旬和2015年1月初,種植養殖業和食品安全技術專業委員會經選舉并相繼召開了成立大會,分別選舉產生了專委會主任、副主任單位,并分別通過了專委會工作條例。至此,食品生產、流通、餐飲、保健食品、種植養殖業以及食品安全專業技術等六個專委會均已成立,專委會負責人將根據各自的特點,圍繞食品安全開展有關法律法規、食品安全知識學習、宣傳、培訓等工作。針對行業食品安全重點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并加強信息交流、促進經驗分享,為提高上海食品安全水平做貢獻。
在成立種植養殖業和食品安全專業技術委員會的會議上,專委會主任分別提出了2015年的重點工作:種植養殖業專委會:承接課題,推進相關工作,展開對應活動;樹立企業標桿,推動企業誠信建設,促進行業整體發展;組織標桿企業的考察活動,開展業內互動交流,強化經營者的安全意識;舉辦展會促進業內互動,增進互相之間的了解和聯系,共同提高,創辦季度簡訊,傳遞專委會的課題調研情況和工作進展情況。食品安全技術專委會:完善專委會組織架構,組織并協助各專業組開展相關活動;開展食品安全檢測新技術、新方法的研制與協同驗證,開展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方法研究,舉辦技術培訓和學術交流,提高檢測評價能力與質量管理水平;開展食品安全檢測新技術、新方法的研制與協同驗證,開展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方法研究;對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檢測部門使用的各類檢測試劑開展試劑評價,促進檢測試劑的規范與統一;組織開展本市食品安全檢測機構的資質準入、評審、檢查與督導,開展專題風險評估和標準研究。
市食藥監局和市農委有關處室的領導應邀參加了各專委會成立大會,通報了2015年食品安全監管重點工作。
市食安聯與上海海洋大學舉行《輿情監測》工作總結暨研討會
2014年12月30日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與上海海洋大學召開了“輿情監測”工作總結暨研討會,主要是總結2014年輿情監測的工作以及對進行輿情監測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展開研討,會議邀請了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宣傳處陳晉華副處長和情報所相關人員參加會議,會議由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王錫昌院長主持。
會上海洋大學食品學院的陸燁老師介紹了自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以來輿情監測工作的情況。接著由市食安聯姜培珍秘書長對輿情監測工作中需要進一步解決和明確的問題展開討論:一是有些內容的增、刪,如何界定?二是輿情信息的來源,很多不知名的網站或者是外省市網站的信息來源可靠性有待商榷;三是對于輿情的分發范圍,不是很明確;四、其他問題,包括百度新聞搜索:0條相同新聞,如何對待?
市食藥監局宣傳處陳晉華副處長說,輿情信息的摘編確實存在問題,局領導覺得現有的每日輿情摘編全面性不足,有輿情未收集完全,輿情監測信息的選擇包括在上海發生的食品安全輿情、食藥監局工作相關的輿情、可借鑒的外省市行政部門的做法、預判可能會在上海發生的食品安全新聞、全國性可能波及到上海的食品安全新聞、新浪微博上評論較多的熱門食品安全輿情,具體要求應制定框架明確輿情收集的范圍和要求。市食藥監局信息中心譚燕說,去年信息中心編輯輿情專報70余期,發現每日輿情摘編信息不夠全面,可能是因為海洋大學使用的軟件是試用版,之后會向清華大學購買輿情軟件的通用版本。關于微博的評論,信息中心一般采用新浪微博網頁上的精選,過濾一些無意義的評論,通過帶有觀點性的評論來判斷接下來的輿論導向。譚燕還提到,輿情監測工作組在人員更替時對于輿情監測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是通過口口相傳來傳達,表達上容易有出入,應制定工作手冊表達更準確,學習更快捷。
市食安聯與海洋大學《輿情監測》工作組希望能在每個季度與市局相關處室召開一次此類的會議,便于及時交流輿情監測工作中碰到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提高工作質量。